身為佛教青年的你,
是不是常常聽到許多人,
叫你要多發心、多服務,
要發揮人間佛教「給」的精神,
多為寺院、為大眾無私奉獻呢?
雖然這是佛教很重要的精神,
但常聽到當今許多青年都會說:
我對自己的未來都感到無助徬徨了,
平時都為工作為課業忙的焦頭爛額,
哪還有什麼心力和能力去思考「給」這件事呢?。
星雲大師早期創辦「佛教文化服務處」時,
雖始終如一地發揮「服務」精神,
但對於青年,
並不會一開始就要他們一定要為佛教做事情,
也不會強迫他們一定要拜佛誦經信仰佛教,
而是先瞭解青年的想法及需求,
針對他們在工作上、生活上遇到的問題,
努力為他們找尋未來發展的出路。
而這些青年,
當他們有「能力」且「願意」付出時,
自然為佛教及大眾服務。
這顛覆了以往的認知,
原來,青年不是來為佛教做事的,
而是應該要先創造一個能讓他們自由發揮的平台,
先給他們一點因緣,
不要去設限他們,
當他們在這裡感受到了意義,
得到了幫助及成就感,
佛教的未來才有永續發展的可能。
文 | 佛光山法寶堂佛教青年發展基地
參考來源 | 佛光山叢林學院
歡迎和我們分享
「在面對新世代,佛教該如何調整才能被更多年輕族群接受?」
底下留言,一起來交流。
用心.創藝.回饋.感恩。